《马关条约》里说,日本要拿走辽东半岛,这事儿让日本和俄国在亚洲大陆上的争斗变得更激烈了。
早在2月份,当一些强国开始有想要插手中日战争的苗头时,日本的外交部长陆奥就指示在俄国的日本大使告诉俄国,日本想要得到辽东半岛和台湾,而且表明了绝不退让的态度,想试探下俄国的反应。
俄罗斯告诉日本,别去大陆搞扩张,对它们占领台湾也没说啥,这意思就是说,日本要是想把辽东半岛变成自己的,那肯定得跟俄罗斯闹矛盾。
1895年4月初的几天里,就是4月3号到6号,日本把要求和谈的全部条款都告诉了欧美各国。俄国见状,马上跟德国、法国、英国商量,8号的时候,它给这三个国家发了封信,想让它们一起劝日本别占旅顺。但英国不愿意掺和这事儿,德国和法国倒是点头了,特别是德国,特别支持俄国在远东多搞点动作。这样一来,俄国就更想跟日本多要点东西了,到了16号,它下定决心,不让日本拿下辽东半岛。
【1、俄国的行动】
17号那天,也就是《马关条约》签字的同一时刻,俄国向德国和法国发出了行动的邀请。到了23号,俄国、德国、法国的驻日大使都口头跟日本政府说了,让他们别要辽东半岛了,原因是这样的:
要是它控制了那个地方,中国的首都就会很危险,朝鲜的独立也就只是个空名头,远东的长久和平还有各国的生意利益都会受影响。就在这个时候,俄国的几艘军舰开到了日本的神户和中国的烟台,摆出一副随时准备开战的架势。俄国和德国的使臣还警告日本说:跟这三个国家对着干是没用的,日本最好还是退让一步。
当三个国家联手用武力来干涉时,日本觉得这事儿挺棘手的。
4月24号,皇上跟前开了个会,伊藤拿出了三个办法让大家挑:
一、直接回绝了三个国家的建议;二、开个国际会议,让大家一起商量辽东半岛的事;三、彻底听从三个国家的意见,假装好意地把辽东半岛还给中国。大家经过好多次的商量,都觉得打了半年多的仗,人和东西都快用完了,陆军的主力都在辽东,海军又到澎湖列岛那边去了。就凭现在的海军,根本打不过那三个国家的联合舰队。所以,最后大家决定用伊藤的第二个办法。
不过,陆奥因为生病没能参加昨天的会议,他第二天就站出来反对,说这样做只会让问题拖得更久,辽东那边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中国说不定还会借着这个机会拖着不批准和约,让《马关条约》变成一张废纸。
他的办法是:继续跟那三个国家谈判,不到万不得已绝不退让;同时,赶紧和英国、美国这些国家拉近关系,好让他们别帮着那三个国家来捣乱;对中国这边,他是一点也不肯妥协。
25号,日本给俄国发了通知,说他们绝不会放弃辽东半岛,还说他们占了这个地方不会影响到俄国的利益,并且在朝鲜方面,他们也一定会满足俄国的要求。
26号,陆奥让驻在英国的大使加藤高明告诉英国,三国干涉的全部内幕,还故意煽风点火说:
俄罗斯这次插手,就是想抢占中国东北北部和朝鲜北部,所以日本盼着和俄罗斯不对付的英国能给他们帮点忙。
在同一天,陆奥给驻美国的大使栗野慎一郎打了电话,请他帮忙让美国出来说句话,别让其他三个国家找日本的麻烦。他还说:日本很担心中国会因为那三个国家的插手而不肯签字,这样一来,日本可能又得动武。他很想让美国站到日本这边来。
陆奥打算通过开放营口和辽东半岛上的另一个港口为自由港,来吸引英、美等国的帮助。但日本的外交努力并没起作用。俄国坚持要日本放弃辽东半岛的占领,同时继续备战。
英国和美国都不想因为反对干涉而冒险开战。英国说他们会保持中立,并告诉日本不要和那三个国家打架;美国则表示,他们只能在保持中立的前提下提供帮助。
因为国际环境对自己不利,加上国内也没法与那三个国家抗衡,日本就决定全都退让,在5月5号正式跟那三个国家说,他们接受“建议”,不再永远占领辽东半岛了。
日本一方面不得不屈服于俄、德、法三国的强大压力,但另一方面,它还是坚决要把对中国绝不退让的态度坚持到底。它说的放弃辽东半岛,可不是无条件地把这块地方还给中国,而三国干涉还辽的真正目的也不是这个。
日本要求中国再支付一笔钱来赎回辽东半岛,这个提议得到了其他三个国家的支持。到了10月份,四方在东京商量好了这个事情。
中国给了日本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回辽东半岛的费用,日本答应在收到钱后3个月内从那里撤军。到了11月8日,中日两国签署了《辽南条约》,把这个三国和日本之间的协议写进了条约里,还明确规定要在8天后,也就是11月16日,完成这笔钱的交付。
这样,辽东半岛总算是又回到了中国;不过,因为它是俄、德、法三国和日本争斗后的结果,中国对这片土地的权利在它们眼里就像用来谈判和交易的棋子,所以中国这次收回的土地并不稳固,当时就已经有了再次失去的隐患。
【2、台湾人民的抗争】
三国干涉还辽之后,清政府曾想暂时不签《马关条约》,还盼着欧洲大国能帮忙保住台湾,或者再和日本谈谈台湾的事,但这些想法很快就破灭了。因为外面压力太大,清政府只好批准条约,并按约定时间地点跟日本换了批文。接着,在日本的一再催促下,清政府派李经方全权处理台湾交接的事。6月2日,李经方在基隆海外的日本“横滨”号军舰上,把割让台湾的清单交给了台湾总督桦山资纪,这样,台湾全岛、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就正式归日本了。
日本从清政府那里拿走台湾挺顺利的,但想在中国人民面前站稳脚跟控制台湾就没那么简单了。就在李经方忙着办理台湾澎湖交接的时候,台湾老百姓反抗日本统治的斗争已经开始了。
当《马关条约》说要把台湾割让出去的消息传开后,全国老百姓,尤其是台湾人,心里都悲愤到了极点,大家纷纷写信抗议,表达强烈的不满。台湾的老百姓罢市、集会,誓要与侵略者拼个你死我活。5月25日,有些当地的官员和绅士不听清政府的,决定留下来,成立了“台湾民主国”,选了原来的台湾巡抚唐景崧当头儿,叫总统,黑旗军的老大刘永福当了大将军,还有苗栗县的绅士丘逢甲,他在兵部主事,也被选为义军统领。他们带着团练、义军和一些不愿走的清军,轰轰烈烈地打响了抗日斗争。
日本残酷地打压了台湾人民的反抗。5月10号,他们让军令部长桦山资纪当上了台湾总督和军务头头,27号,桦山资纪带着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管的近卫师团,还有东乡平八郎海军少将指挥的舰队,一路冲向台湾,29号就在离基隆东边50里的澳底上了岸。
6月7号那天,敌人攻占了台北,唐景崧逃回了大陆,丘逢甲先躲到台中,后来又去了广州,台湾民主国就这么垮了。不过,台湾老百姓的反抗还没停,黑旗军的头儿刘永福接着带大家抗日。敌人占了台北后,又去打新竹,24号就把新竹给占了。
不过从那以后,攻打台北、新竹的敌人老是被吴汤兴、徐骧、姜绍祖他们带领的义军骚扰和攻击,搞得疲惫不堪。敌人抱怨连连,直说:
原本以为台湾就那么一丁点儿大,随便派点儿兵就能一下子搞定,但事实证明,太相信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桦山资纪被“全民抗战”的局面吓得不行,立刻下令实施狠毒的屠杀手段,只要是路上分不清敌我的老百姓,全都一扫而光。日军见到人就砍,看到东西就抢,抢完还放火烧村,整个村子都成了一片废土。从8月到9月,日军伤亡很重,但还是占领了台中、彰化。之后,他们又调来第四混成旅团和第二师团剩下的部队去增援台湾,9月底时,分别从海路和陆路大规模进攻台南。
10月初,近卫师团打下了嘉义,第四混成旅团在台南北边的布袋嘴登陆,第二师团则在台南南边的枋寮上岸,并在21号占领了台南。很多义军将士在战场上牺牲了,剩下的躲进了丛林,刘永福也在台南快被攻下时撤回了大陆。到这时候,台湾人民有组织地反抗日本占领的武装斗争算是告一段落了,但他们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还在继续。
日本攻打台湾那场仗,是甲午战争的后续。这场侵略战给咱中国人民带来了大灾难,日军自己也是损失惨重。甲午战争那会儿,日本出兵24万,还有15.4万随军劳工,总共往海外派了17万军队,结果伤亡了1.3万人,还有6万多人因病被送回家。说到打台湾这场,他们派了4.9万多兵,2.6万多劳工,死了4600多人,伤了大约2.7万。就连近卫师团的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和近卫第二旅团的团长山根信成少将,都在这场战斗中受了重伤死了。由此可见,战斗有多么激烈。
1874年,日本曾试图侵占台湾,但没能成功。过了20年,他们通过一场大规模的对华战争,终于夺得了这座宝岛,让它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并且,台湾很快就成为了日本向南扩张的跳板。
【3、2.3亿两如何还?】
甲午战争的结果对中国、日本还有整个远东地区都带来了长久的影响。签了《马关条约》后,中国和日本的关系、欧美大国和中国及日本的关系,还有他们在中国和远东地区的互相交往,都开始了新的变动。
日本帝国主义是通过在中国掠夺的战争财富来壮大自己的。战争结束后三年,他们以赔款、赎回辽东半岛的费用和威海卫驻军的开销(每年要五十万两白银)等借口,从清政府那里总共拿走了34725万日元(相当于中国23150万两库平银),这钱比他们1896到1898三年全国的税收26890万日元还要多。有了这笔巨款,日本在1897年建立了金本位制,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笔大钱是这样分的:皇室拿了2000万日元,1000万日元存起来以防饥荒,再拿1000万日元做教育基金,还有1200万日元补贴1898年的日常开销。剩下的差不多3亿日元,都临时加到军费里了,用来增强海军和陆军,还有扩大军事工业基础,比如建国营八幡制铁所。这些从侵略中国抢来的钱,又被拿去准备以后的仗,也就是壮大他们的军国主义势力。
相比之下,这笔钱对中华民族来说成了个大包袱。清政府那时候一年才赚8000万两,可要在3年内(1898年5月8日以前)还清差不多3倍这么多的钱(这样可以不付利息,还能拿回威海卫),光靠自己的钱袋子是肯定不行的,所以只能靠借外债这一条路了。
帝国主义和他们的金融大佬们瞅准了中国这块软肋,都抢着来敲诈勒索。1895年7月,清政府向俄国和法国借了4亿法郎,换成银子大约9900万两;1896年3月,又从英国和德国那里借了1600万英镑,大约是9700多万两银子;到了1898年3月,英国和德国还追加借了1600万英镑,换成银子超过1亿1200万两。这些外国债主不仅赚得盆满钵满,还硬给中国塞了一堆苛刻条件。这样一来,中国就被国际金融资本的大网给牢牢套住了,这也成了中国开始依赖外国财政的一个大转折点。
日本得到的大笔钱财,其实都是从这些贷款里面转给它的。这样一来,清政府就像是从自己身上割肉去补伤口,而日本呢,却靠着中国的贫穷和衰弱,用中国人民的血汗钱来增强自己的国家和军队实力。
这时候,中日关系开始变得不平等了。
《马关条约》成了日本和中国打交道的一个新开始。
这个条约的第六条是这样写的:
因为这次不和,中日两国之前的所有条约都作废了。中国打算等这个条约双方批准交换后,立马派全权大臣跟日本的全权大臣一起商量制定新的通商和航海条约,还有陆地上的通商规矩。这些新条约呢,会参考中国跟西方其他国家现在用的条约。另外,从这个条约批准交换开始,到新条约实施前,日本所有的官员、百姓,还有商业、工业、船只、陆地通商这些,都和中国对待最友好的国家一样,给予最好的待遇和保护。
【4、攫取经济利益的图谋】
1895年8月21号,日本内阁开会商量好了新条约的计划,然后起草了大约40条内容。等把辽东半岛的问题一解决,他们立刻就开始计划和中国谈判了。
12月29日,谈判拉开了序幕,日本这边派的是驻华公使林董,清朝政府一开始派的是李鸿章,后来1896年3月换成了张荫桓。日本的想法是想通过条约,明文规定他们能和欧美国家在中国享有一样的利益和特权。而清朝政府呢,他们的底线是“不让西方各国在已有的条约之外再提新要求”。其实啊,这两方的核心诉求差不多。所以,虽然在这长达半年的谈判里,两边争论不休,但最后还是在日本最初提案的框架内达成了协议。
7月21号,张荫桓和林董两个人一起签了份《通商行船条约》,里面总共有29条规定。这些规定不仅让日本在商务、航务上得到了和西方列强在中国一样的特别好处,而且还正式承认日本能像西方列强那样,在中国享受领事裁判权和单方面的最惠国待遇。
这个协议就像是《马关条约》的后续,它一签,就表示中日之间那些不平等的条约都到位了。从日本和中国开始签第一个条约算起,25年里日本想要的东西,到这里算是全拿到了。还有个很有意思的对比:日本一边在中国搞特殊待遇,一边又在本国取消欧美国家的特殊权利。它是怎么做到的呢?就是跟中国签了《通商行船条约》满足了前一个愿望,然后又跟欧美国家重新签了通商航海条约,达成了后一个目的。
从此以后,它不管是在哪方面,都获得了和欧美大国一样的地位。
在这个国家里,欧美大国再也不能骑在它头上了,这表示它终于甩掉了耻辱。至于在中国,它跟欧美各国站到了一块儿,这表示它也学着它们的样,给中国带来了耻辱。
不过,日本国内有些更有侵略野心的“强硬派人士”,因为林董签的那个《通商行船条约》没给他们带来啥特别好处,所以心里还是不痛快。日本政府瞅准这个机会,很快就又想着从中国这边捞点新好处,特别是想在中国好多地方都建起租界来。
10月11号和12号,林董连续两天跑到清朝的总理衙门找麻烦,他不仅口头争辩,还递交了节略和照会,硬是要在《马关条约》里提到的苏州、杭州、沙市、重庆这四个新开的商埠建日本专管的租界。他还说,中国定的机器制造税,日本可以跟着交,但得另外开放天津、上海、厦门、武汉这四个地方做租界来交换。
他还恐吓道,日本提出的各项要求“必须得办到,不然的话,《通商行船条约》就会立刻作废”。到了17号,他又送来一份照会,说日本的要求“明天午夜之前必须答复,否则后果自负”。
现在距离《通商行船条约》互换批准的最后期限(10月20日)只剩三天了,清政府顶不住日本的强大压力(如果不赶紧互换批准,那关于日本归还威海卫的谈判就得推迟),所以在19号赶紧跟林董签了《公立文凭》(也就是《通商口岸日本租界专约》),答应了日本提出的所有要求。
第二天,中日两边把《通商行船条约》互相签字确认了,这条约就算正式开始了。日本通过这次签字,成功扩大了他们在租界的权力,接下来他们打算真的建个租界,好把条约里的权利都用上。
在《公立文凭》协议达成前,日本在1896年3月份,先后在沙市、厦门、苏州、杭州这些地方派了领事,5月份时又在重庆设了领事,接着就开始打算在这些地方建租界了。到了9月27号,日本驻杭州的领事和浙江的官员签了个协议,要在杭州搞块日本租界。根据这个协议,日本在租界里能享有不少特殊待遇和权力,但中国也不是完全没话事权,比如说“租界里的巡捕房,得由中国地方官和税务司一起管”(第二条),“还有啊,像桥梁、沟渠、码头、道路这些建设,都由中国地方官自己负责”(第四条),“再有就是,如果日本人在租界里犯了事,或者在外面犯了事逃到租界里,日本领事可以派人去抓,不过得先告诉中国的捕房,让中国的捕快帮忙,最后按法律来办”(第十三条),等等。
日本对这事儿显然很不高兴,三周后签的《公立文凭》里就说了,他们要建立的是“专门管理的租界”,里面的道路管理、地面稽查这些事儿,都得归日本的领事管。
然后,在1897年3月5日,《苏州日本租界章程》出炉了,它按照《公立文凭》的意思来办,说明“租界里的道路、桥梁还有巡捕的管理,都由日本领事官来负责。说到这些道路和桥梁的修建,现在商量好由日本领事官来做,跟咱们中国的地方官没啥关系”。
5月13号,大家签了个新协议,叫《杭州日本租界续议章程》。这个新协议把老章程里的那些规定都给删了,然后照着苏州租界那套规矩重新写了条款。这样一来,中国在租界里的警察权和修公共设施的权利都没了。而且,协议里还白纸黑字地说明了什么是“专管租界”。
专门划定的地方,就是专门给日本商民用的区域;而专门管理呢,就是由日本的领事官来负责这片区域内商民的相关事务。
接下来的几年里,先后签订了《汉口日本租界管理协议》(1898年7月16日),《沙市日本租界规定》(8月18日),《天津日本租界条约》(8月29日)和它的《补充条款》(11月4日),还有《福州日本专用租界协议》(1899年4月28日),《厦门日本租界管理条约》(10月25日)及它的《后续章程》(1900年1月25日),以及《重庆日本商人专属区域合约》(1901年9月24日)。
这些规矩和条约都遵循着“各管各的地盘”的原则,地界里的土地只允许日本人长期租用,还是“永远租用”的那种。中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可以住在那里、做生意,就是不能租地。日本人的权利和特权越来越多,而且规定得也越来越详细。
在签《天津日本租界条款》那会儿,同时还圈了块地,说是给日本的“备用租界”。福州和厦门的日本租界条款也都说了,不光是“里面的马路和警察权”,就连“里面的各种行政大权,都得归日本政府管”。
《重庆日本商民专区条约》说明,在租界里面,管警察、管道路还有其他所有政府要做的事情,都是日本领事官来负责的。
这样的租界,说白了就是在咱们中国地盘上的一个个小国家。它是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跑到中国来抢占地盘的结果。一开始是在上海出现的,后来慢慢扩散到了广州、天津、镇江、汉口、九江这些地方。最开始,它只是给外国人住的地方,但慢慢地,它就变成了外国侵略咱们国家的据点。
到甲午战争那会儿,英国是在中国建租界最多的国家,其次是法国和美国。甲午战争打完,德国和俄罗斯也掺和进来了。可从1896年开始的几年,日本竟然在浙江、江苏、湖北、湖南、直隶、福建六省的八个城市,如杭州、苏州、汉口等地,得到了建专管租界的权力,不光把法、美、德、俄都甩在了后面,还超过了英国。这事儿说明,日本在中国的侵略势力那是嗖嗖地往上涨,越陷越深了。
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了。
联丰优配-配资股票最新行情-股市如何配资炒股-炒股加杠杆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